中国美术百年经典
发布日期:2021-12-23 00:24
来源:网络
中国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,能让我们感知到,经典,当有其该有的、不可取代的面貌!与经典相伴的是重要性、稀有性、永恒性等特点,而将这些特性串联起来的,则是一条经历时间淬炼的主线。而这个淬炼的过程所对应的正是一件美术作品的蜕变之路:从单纯的记录功能,到逐步被创作者赋予特有的人文精神,到获得专业群体的学术认可,再到得到社会大众的礼敬——一件经典之作始修成。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,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《文化月刊》携手北京石上清泉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,举办“中国美术百年经典”大型展示活动,把众多的美术经典作品汇聚起来,时间从百余年前跨越至当下,集结各种艺术风格与流派,鼎力呈现一场丰富的艺术盛宴。这其中,囊括了极具代表性的近现代艺术大师的重要作品,也邀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,开拓进取、具有鲜明艺术风格,影响新时代艺术发展潮流的当代优秀艺术家参与,努力打造一个集权威性、学术性的高端艺术平台。
【人物篇二】
齐白石(1864─1957),祖籍安徽宿州砀山,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(今湖南湘潭)人。原名纯芝,字渭青,号兰亭。后改名璜,字濒生,号白石、白石山翁、老萍、饿叟、借山吟馆主者、寄萍堂上老人、三百石印富翁。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,世界文化名人。早年曾为木工,后以卖画为生,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。擅画花鸟、虫鱼、山水、人物,笔墨雄浑滋润,色彩浓艳明快,造型简练生动,意境淳厚朴实。所作鱼虾虫蟹,天趣横生。
徐悲鸿(1895-1953),汉族,原名徐寿康,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。中国现代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曾留学法国学西画,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,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、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。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。擅长人物、走兽、花鸟,主张现实主义,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,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,作画主张光线、造型,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、骨骼的准确把握,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,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。所作国画彩墨浑成,尤以奔马享名于世。
蒋兆和(1904—1986)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大师,是20世纪人物画坛借古开今、借洋兴中的杰出代表。他自十六岁东下上海,以坚强的毅力自学西画素描、油画、图案、雕塑,夯实了全面的造型功底。青年蒋兆和既是崇拜鲁迅的艺术学徒,又以综合性的艺术成绩一跃而为海上艺坛的一颗新星。抗日战争的烽火、亡国奴的困境,深化了蒋兆和艺术的主题,1943年完成中国画史上空前的巨幅大构《流民图》,在这悲剧的深处是人性的尊严和民族的魂灵。评论界将它与毕加索的《格尔尼卡》,丸木俊、丸木位里的《原爆图》同称为二战期间的三大反战画卷一并载入史册,其精谨豪雄的笔墨语言和深沉的内心刻划、悲剧氛围令人震撼,堪称蒋兆和水墨高峰期的峰巅,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巨大瑰宝。新中国成立后,蒋兆和主要作为美术教育家继承并调整了徐悲鸿的教学思想,被评论家称为“徐蒋体系”。但他改变了“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”的理论,提出了以白描为基础适当吸收西法的造型体系,从而将民族性、时代性和开放性融为一体。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物画家,并影响了整个人物画坛。
(泸州博物馆供图)
关山月(1912-2000)原名泽霈,广东阳江人。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,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习画,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。抗战爆发后追随高剑父到澳门,1939年在澳门举办第一个“抗战画展”,并应邀到香港展出。此后,深入西南、西北各省区写生并先后在曲江、桂林、贵阳、成都、重庆等地举办画展。1943年与夫人李小平(李秋璜)到敦煌研究、临摹壁画。1947年又到南洋旅行写生,回国后任广州市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主任、教授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兼美术部副部长,中南美专副校长兼附中校长,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、教授。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、广东画院院长、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、全国人大代表。
(岭南画派纪念馆供图)
潘絜兹(1915—2002.),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。原名昌邦,浙江宣平人。师事吴光宇、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。1937年入伍,1945年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。曾任台湾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,后得于右任先生资助,从事敦煌艺术研究。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,《美术》月刊编辑,《中国画》主编, 北京画院专业画师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,北京工笔画会会长,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。
(潘絜兹艺术馆供图)
杨之光1930年生于上海,原籍广东揭西。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,历任中国画糸教授、系主任、美院副院长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国家画院院士。54年创作的《一辈子第一回》获“向科学文化进军奖”;巨幅作品《雪夜送饭》获59年维也纳“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”金质奖章;2010年12月获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;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、终身成就奖。
宗华,出生于1939年,山东龙口人,定居北京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,中央书画研究院副院长,北京湖社画会副会长、艺委会主任,闾山画会会长。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举办大展20多次,并获各种奖项10多次,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。先后在中国美术馆、北京民族宫、深圳、沈阳等20多个城市举办个展及联展。作品入选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美术特展,应邀赴美国、日本、荷兰、俄罗斯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举办个展及联展。应邀赴埃及、法国、德国、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考察。应邀参加“中国书画名家十人展”(吴作人、萧淑芳、沈鹏、王同仁、邓林、张仁芝、宗华、马振声、朱理存、黄建中)。应邀参加“艺术丰碑·当代中国画名家巨副画作展”(张仃、冯其庸、刘大为、龙瑞、史国良、宗华等50人)。多副作品被国家领导人、军委领导人收藏,并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。部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、美术馆收藏,多副作品被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各界人士收藏。
杨力舟1942年生于山西临猗。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,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。历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,中国美术馆副馆长、馆长、中国美协副主席、全国政协第十、十一届委员。现任中国美协顾问,中央文史馆馆员、中国书协会员。一级美术师,多次承接重大主题性创作。《红军扎西德勒》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美展,《太行烽火》(合作)入选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,《黄河在咆哮》(合作)获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叶浅予奖学金,《太行铁壁》(合作)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、全军美术评奖大奖,《小二黑结婚》(合作)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。
王迎春1942年生于山西太原。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系。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。历任中国画研究院创研部主任,中国美协理事,全国青联委员,北京市人大代表、北京女画家联谊会会长,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。现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、一级美术师、中国国家画院院委、研究员。《慈母手中线》入选庆祝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,《走出草地的红军》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美展,《太行烽火》(合作)入选文旅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;《黄河在咆哮》(合作)获中央美术院研究生毕业展叶浅予奖学金,《太行铁壁》(合作)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、全军美术评奖大奖,《小二黑结婚》(合作)获全国连环画第三届评奖二等奖,《金色的梦》获第七届全国美展三等奖。
唐勇力,1951年生,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,导师顾生岳先生,留校任教。曾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,中国画系付主任主抓教学。2000年調入中央美术学院,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国画學院院長。第十一屆、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。作品參加第五届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屆全國美展及全國各类型美术展览,獲得各種奖項二十余次。舉辦個人美术作品展數次。代表作品"敦煌之夢系列"、"大唐盛世"、"盛唐书画藝術"、"天道可行"等、"新中国诞生"(4.8米x17米)在國家博物館收藏并永久陳列。从事高等美术院校教学40余年,著述論文50余萬字,出版重要艺术文集《厚德載物一唐勇力教學理論文集》《为中国画增高擴》论文集等。
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学术委員会付主任,博士生导师、博士后合作導師。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,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,上海美术學院博士生導師及中国画系主任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。
南海岩1962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,1982年毕业于德州师专艺术系,同年分配于平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。1994年入北京画院深造于王明明工作室,并受益于卢沉、周思聪和姚有多等教授。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,国家一级美术师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北京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。其传略及作品入编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《中国当代美术全集》《二十一世纪中国绘画精华录》等大型画集。作品《阳光璀璨》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,《净土》于2003年获得第二节中国画大展铜奖,《金谷》于2004年获文化部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最佳作品奖。《虔诚》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,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